





















張之洞(1837-1909),廣東廣雅中學創始人。
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字孝達,號香濤。
同治探花,歷任兩廣、兩江、湖廣總督,授大學士、軍機大臣。創辦廣雅書院、廣東水陸學堂、兩湖書院。
為清末洋務派首領。善書。法蘇東坡。著有《張文襄公全集》。

梁鼎芬(1859—1919),廣雅書院首任山長。
晚清學者、藏書家。字星海,號節庵,別號不回山民、孤庵、病翁等;廣東番禺人。
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后應張之洞聘,主講廣東廣雅書院和江蘇鐘山書院。
詩詞多慷慨憤世之作,與羅惇曧等人并稱“嶺南近代四家”。

廖廷相 (1842~1897年),字子亮,又字澤群,廣東南海人。
廣雅書院第三任山長。清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授編修,充國史館協修。
假歸后不復出,歷任水陸師學堂總辦、惠濟義倉總理、南海保良局總理、金山書院、羊城書院、應元書院、廣雅書院山長,又任學海堂和菊坡精舍學長10余年。
廣東英俊之士,多出其門下。

鄧蓉鏡(約1831—1900),字上選,號蓮裳,東莞莞城人,廣雅書院第四任山長。
同治三年(1864年),領鄉薦,同治十年,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官,后出任江西督糧道。
著有《續國朝先正事略》、《知止堂隨筆》、《誦芬堂詩文稿》、《東莞志稿》等。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
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廣雅中學第23任校長?,F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現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

王興瑞(1912年 ~1977年),海南省瓊海市中原鎮仙寨村人。
廣雅中學第28任校長。我國現代有開拓、有建樹的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和教育家。
曾前后任中山大學、上海大夏大學、廣州珠海大學教授和廣東廣雅中學校長;國民黨中央黨部專門委員、廣州市參議員、國民黨廣州市黨部執委等職。
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業技術發展史》、《中國現代革命史》、《海南島黎人調查報告》、《海南島之苗人》、《冼夫人與馮氏家族》等。

盧動,字兆成,1915年生。
廣雅中學第30任校長。1941年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香港青委書記。
1945年,抗戰勝利,愛國人士在香港開辦香島中學,盧動被聘任為香港中學首任校長。
1950年1月,盧動從香港回到廣州,同年,就擔任廣州市廣雅中學校長。
1955年年底,開始擔任廣東省體育的領導工作,曾任廣東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廣州體育學院副院長,中國游泳協會、中國體操協會以及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廣東省分會副主席,廣東省體育科學學會理事長,廣東省籃球協會主席等職。

盧熾輝,廣東東莞人。
廣雅中學第31任校長。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歷史系。
曾任廣東省陽山縣立中學校長、香港香島中學代理校長。
建國后,歷任廣雅中學校長、廣州市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撰有《中學校長怎樣管理學?!?、《校長的修養》、《教育質量科學管理的幾個要素》等文。

楊匏安(1896-1931),廣東香山縣南屏鎮北山村人。廣雅校友。原名錦濤,筆名匏安。中共黨員。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代部長,中執委,中共中央委員。太陽社發起人。
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之一,與李大釗齊名,有“北李南楊”之稱。

譚天度(1893——1999),廣雅中學校友,廣東高明人,
著名的三譚(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之一,
廣州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之一,廣東省最老資格、黨齡最長的中共黨員。

宋維靜(1910-2001),廣東省高明縣人.廣雅中學校友。
1927年1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5月至1929年9月任兩廣區委、廣州市委交通、組織干事,廣州臨時市委書記,廣東省婦委書記,其間參加了廣州起義,年僅17歲。

吳冷西(1919—2002),廣東新會人,廣雅中學校友。
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任新華社社長、廣東省省委書記、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廣播電視部部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名譽會長等要職;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會委員。

曾德超 (1919-2012),海南人,生于1919年。
廣雅中學校友。中國農業工程學術界著名學者。
農業工程與農業機械化專家。出生于海南省??谑?。
1948年獲美國雙城市明尼蘇達大學農業工程科學碩士學位。擔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在國內外首先建立土動剪強、動摩擦方程和切土動力模型,以此為導線編撰了第一本機械土壤動力學專著,為土方機械耕挖加工廣大領域的技術進步提供基礎。

薛社普,薛社普,原名溥,廣東新會人,1917年出生。廣雅中學校友。
細胞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學家和生殖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細胞分化調控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首創無核的網織紅細胞雜交模型并以此進行轉基因核重建細胞的研究,并提出紅細胞分化因子是哺乳類紅細胞自然排核的產物的假說,此外有關男性節育藥研究論文被視為權威論文,對生殖生物學和細胞藥理學做出重要貢獻。

林為干,1919年10月生,廣東臺山縣人。
廣雅中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范,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IEEE微波理論與技術學會北京分會主席。林為干院士是微波理論專家,193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后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
在《中國科學》《J.A.P》《IEEEMTT》等國內外雜志上發表論文80余篇。
培養出50余位博士,曾為全國之冠。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和四川省科學大會獎。著有《微波網絡》《微波理論與技術》《電磁場工程》《電磁場理論》等。

李衍達,1936年生,原籍廣東南海,生于廣東東莞。
廣雅中學校友。信號處理與智能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信號重構理論方面,提出了僅用幅度譜重構最小相位信號的新算法;提出了應用幅度譜和部分采樣點重構信號的多個新定理和新算法,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成果;在將信號處理和模式識別技術應用于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方面開展了大量有實效的研究工作。

葉恒強,1940年7月生,廣東省番禺縣人,生于香港。
廣雅中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2月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物理化學系物理專業。
1967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畢業(期間,在郭可信先生指導下從事晶體缺陷的電子衍射襯度象的研究)。
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在該所工作。1981-1982年,曾分別在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固態科學中心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高壓電鏡中心進行訪問研究;1985年1986年,再度去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從事合作研究。1
988年,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去東北大學訪問研究。

郭仲衡,1933年3月2日出生于廣州市。
廣雅中學校友。應用數學和力學家,對理性力學發展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是國際上公認的對彈性理論有卓越貢獻的代表人之一。
他在力學基礎,張量分析,應用力學,現代數學與力學的結合方面有一系列創見性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