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起,為響應國家“聽課不停學”的號召,廣州市教育局推出了一批線上教學課程。其中,廣東廣雅中學化學科承擔了高一高二年級化學課程的錄制任務,廣州市王穗芳名師工作室四位高一高二的廣雅老師參與了電視微課的錄制。
1.主持人:王穗芳老師
在“廣州電視課堂”
一節20分鐘的微課,精華是什么?
哪些是必須掌握的重點?
課后如何最有效地進行復習鞏固?
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級名師王穗芳老師
帶領工作室成員們
一起來探討……
2.工作室成員:高一鄭潔老師
鄭潔老師是高一備課組長,在她的帶領下,高一化學備課組一起走進了錄影棚。重任在肩,高一備課組如何協作?作為資深教師,鄭潔老師遇到了哪些新挑戰?下面,讓我們一起聆聽鄭潔老師的故事。
教師簡介:
廣東廣雅中學優秀教師
廣東廣雅中學高一化學備課組長
廣州市第17屆中小學特約教研員
已錄制高一年級化學課程: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元素周期表 核素》
《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
《周期表和周期律的應用》
錄課感想
一個多月來,我有幸參加了廣州市教育局組織的高一化學課程視頻錄制,這個工作對自己來講很新鮮,也是難得的經歷。這個過程中有兩點最大的感想。
(1)任務重,壓力大。
2月23日上午,接到科組長的通知后,排課、與備課組成員商定授課教師、三天內協助第一位老師完成課程錄制、組織備課組成員有序完成課程錄制……我以高效的狀態推進了高一備課組的工作。疫情每日更新,各種通知、任務也隨之變化,我要求自己隨機應變,與備課組成員一起時刻準備著。
電視微課與學校上課相比,最大的不適應是不能做現場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常常需要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得出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和反應規律。錄制課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只能用實驗視頻來代替現場實驗。疫情之下缺乏到實驗室重做、重拍的條件,網上的資源或參差不齊,或清晰度不夠,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實驗視頻的搜索、選用、剪輯花費了不少時間。
從第二周起,我親身參與了錄制,深感備課不易,壓力很大。電視微課有嚴格的時間限制,精講20分鐘。為保證科學、嚴謹、簡潔、自然,每節微課都經過幾天的打磨:第一天,研究課標、教材、習題,精心挑選內容素材;第二天,制作PPT、配上逐字逐句的講稿;第三天,在教研員指導下修改PPT和講稿,精簡例題,優化語言,試講并做相應調整;第四天,繼續熟悉講稿,優化板書設計和時間分配。雖然電視微課并非師生面授,但電視媒介傳播范圍可能更廣,影響可能更遠,錄課教師承擔的責任更大。因此,我在備課的各個環節都盡力做到最好。
(2)促提升,收獲多。
今年是我任教的第17個年頭,很多的教學思維和習慣已固化,自己很難發現問題,通過錄課前的集體備課和討論,我學習了眾多優秀老師的長處。在電視微課群里,大到目標定位,小到題目選用;大到教學思路,小到過渡銜接;大到素材選用,小到表述側重點;大到專業術語表述,小到錯別字糾正,教研員李老師和科組長陳老師給出了很多細致的修改意見,其他老師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研討的過程中,常為各位老師嚴謹治學的態度而感動,為各位老師的思維閃光點“眼前一亮”。
畢竟第一次上“電視”,一開始很不適應,如何走位,如何流暢表達,教態怎樣更加自然,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得到了電視臺工作人員的耐心指導,在不斷地學習和提高中,我盡力做到了一次比一次好。
參與錄課的過程中,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肯定,讓我倍感鼓舞。葉校長發消息給我,表揚我《元素周期表 核素》一課“娓娓道來,好棒的課”,吳校長拍了十多張審課時的照片發給我。拍攝雖辛苦,但想到能為在家學習的學生提供幫助,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能為抗擊疫情做一點點貢獻,心里還是感到高興和自豪。
3.工作室成員:高二郭利儀老師
郭利儀老師是高二年級的化學老師,同時也是班主任,如何平衡日常工作與電視微課的錄制工作?錄制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錄制后有何經驗分享給團隊小伙伴?下面,讓我們一起聆聽郭利儀老師的錄課感想。
教師簡介:
廣東廣雅中學“蓮花勛章”銀獎
廣東廣雅中學高三教學工作突出貢獻獎
已錄制高二年級化學課程:
《有機物分子式的確定》
《有機物結構式的確定》
《苯的結構與化學性質》
錄課感想
返校時間因疫情一再推遲,“停課不停學”,我有幸參加了廣州電視課堂高二化學課程的錄制。剛接到錄課任務時,心情很激動,很高興能為抗疫工作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比激動更多的是壓力,作為一位年輕老師,和很多優秀的前輩相比資歷尚淺,經驗不夠豐富;作為一名化學老師,每天承擔著教學任務、線上答疑、作業批改、反饋工作等任務;作為班主任,每日堅持晨檢、數據收集統計、班級管理和家校聯系等工作。如何在寶貴而緊張的時間中完成高質量的電視微課?如何適應全新的授課形式?這對我無疑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化壓力為動力,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電視微課的微信群里,老師們及時交流討論。已經錄課的老師主動分享了備課、流程、感受等多方面的經驗,使我更為從容地推進著準備工作。雖然微課課時只有20分鐘,但備一節微課都耗時4-5天,先是仔細研究教材教參、課程標準,整理出基本的內容框架;然后處理細節,參考多個版本的中學、大學教材,遇到學科融合的問題,我還會請教學校其他科組的同事;課件制作完成后配上講稿,字字斟酌,以確保用詞準確;接著發到群里,請各位老師指導,提出疑惑、集體討論,再修改。
電視微課群中彌漫著濃厚的研討氛圍,老師們互幫互助,精益求精,嚴謹治學的精神,時常激勵著我!例如,教研員李老師會認真審核每節課的課件和講稿,從目標定位、知識容量、重難點把握、素材的選用、知識的呈現方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嚴謹性等各方面給我們細致的指導,不限于微信群交流,還會長時電話指導。在每一節課的備課、磨課中受益良多,能得到這么多優秀的前輩們的指導,何其有幸!
每一次公開課都是一次蛻變,過程可能很累,但辛苦的汗水換來的是專業的提升和成長!非常感謝廣雅、感謝化學科、感謝教研究室給我這次成長的機會!
愿疫情快快過去,同學們,我想你們了!
4.工作室成員:高二寧燕丹老師
微課雖短,卻凝聚了集體的智慧。為打造最高效的電視微課堂,每一節微課的背后都是多天、多人、多輪次的討論與修改。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課中,老師們收獲了什么?下面,我們一起聆聽寧燕丹老師的收獲。
教師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優秀碩士畢業生
已錄制高二年級化學課程:
《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特點及表示方法》
《烷烴及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炔烴及脂肪烴的來源和應用》
《羧酸》
錄課感想
很幸運,能在特殊時期以錄制電視微課的方式為抗疫工作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錄制電視微課,是責任、有壓力,更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電視微課不同于學校教學,沒有師生互動,時間短,學生層次有差異;電視微課又類似于學校教學,一樣的內容,一樣的重難點。對于我來說,錄制電視微課是全新的挑戰,充分備課是錄制前最為重要的事情。
在備課過程中,我得到了廣雅化學團隊和教研員老師們的幫助,也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專業、敬業與勤業。素材的挑選、內容的刪減、細節的處理一直是我日常備課的難題,這次錄制電視微課的過程中,老師們言傳身教,我大受啟發。老師們仿佛建立了一個最新、最貼近生活、最能體現化學推動社會發展的素材庫,我想這得益于老師們平日里閱讀新聞時主動聯系化學學科知識的好習慣;老師們心中有一把稱,凝結了他們對課標和教材的深入理解,涵蓋了他們多年來對學生學情的深刻認識,總能精準把握重難點;對于遇到的疑惑,老師們查閱大學教材、請教專業人事,能在群里討論大半天……從老師們的言語表達、處理方式、閱讀習慣等方面,我汲取了很多優秀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這些寶貴的方法和經驗定會引領我繼續前行。
能在這個團隊中學習是幸福的,感謝廣雅,感謝化學科和教研員老師們,感謝各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我受益匪淺!能和老師們一起奮斗,為廣大學子服務,實屬榮幸!
在四位老師的故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責任、專業與樂學是廣雅化學團隊的關鍵詞。因為責任,他們心系學生,用心付出;因為專業,他們科學嚴謹,精益求精;因為樂學,他們互助合作,滿載而歸。
我們深知,在此特殊時期,像這四位老師一樣,在廣雅、在廣州市乃至在全中國,有很多的老師正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盡心盡力的為學生付出。感謝廣州市教育局的精心組織,廣州廣播電視臺和珠江數碼的傾力打造和傳播,讓我們的老師能發揮更大的能量。相信在各行各業的“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定能迎來戰“疫”的勝利!